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与职业教育打交道一辈子,一组调研数据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研究员印象深刻。
在这组针对石油化工行业186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证调查中,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是:专业知识满意度为80%,胜任能力达到6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的认知满意度仅为20%~40%。
近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发布会上,课题负责人余祖光援引这组数据,呼吁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食品不安全、农产品污染、设备人身事故……近年来,严重的产品质量、交通安全、商业诚信事件频频爆发,成为时代之殇,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余祖光看来,这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背后都不同程度折射出技能人才产业文化教育缺失的痼疾。
余祖光披露的一项统计可以为此写下注脚:中职学生毕业后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80%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引起,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很少的比例。
所谓产业文化,余祖光解释,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
“不知道行业历史和传承,就没有行业荣誉感,就不知道尊重行业,就不会爱这个行业。”余祖光对于这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一针见血。
自力更生的航空航天文化、艰苦奋斗的大庆石油文化、敬业爱岗讲奉献劳模文化、享誉世界的中国海尔文化、领跑国企青岛港企业文化……发布会上,余祖光一一历数我国产业文化的传统骄傲。
以我国医学文化为例,前卫生部长陈竺也曾作过概括:一是传统医学“大医精诚”理念;二是西方医学的人文精神;三是长期以来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从社会转型还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实现劳动者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很有必要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说。
在长达3年多的课题研究中,余祖光课题组成员的足迹遍及270所院校和300家行业企业。
结合大样本的调查,课题组发现,在青年技能人才产业文化素养缺失背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产业文化先天文化基因薄弱;另一方面,后天发展不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有所欠缺。
调查显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及低收入家庭,成长环境中,外出感受现代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机会较少。因此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行业企业文化、企业英雄、名企发展史等知之甚少,虽有勤劳朴实孝道等优良品德的传承,但对现代企业中尊重劳动、遵纪守法、诚信守时、团队合作等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仍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也都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学校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但文化软实力不足,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
“生涯社会化和专业社会化已经成为青年学生职业发展的两道坎。”余祖光课题团队对此逐步形成了深刻的解读:我国正面临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转型期,青年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进入城市和现代产业,要跨越多重文化门槛,一旦无法跨越,就会造成精神失落、行为失范。
如何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认为,破题的核心是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
作为课题组的重点成果,余祖光在发布会上系统地开出六大“药方”,提出让产业文化育人进入战略决策层面、进入校企合作制度、进入职业教育标准、进入课程教学过程、进入学校文化建设、进入职业教育科研的建议。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开设有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客车车辆检修专业、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农机维修专业、计算机运用专业。欢迎来电咨询:400-689-0931;QQ:2550129314;网址:http://www.gsbfjx.com。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