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学区制度:能否破解教育资源不均难题
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步入实施阶段,其效果备受公众期待。
新近出台的《兰州市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试图“打破省属、市属、区属中小学隶属关系”,以县区为主,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学区制度。
学区制度的优势是,优质教育资源从单属某个学校变成学区共享,是一次教育资源力量的整合和再造。
今年1月,这项旨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开始步入实施阶段,其效果备受公众期待。
为重点学校降温
张玲的孩子是2012年出生的,去年秋天才上幼儿园,但是她已经开始为孩子将来上哪一所小学而焦虑。电话中的张玲严肃地说:“小学牵连着初中,初中关系着高中,高中决定了大学,我能不焦虑吗。”
在张玲看来,如果依据户籍划片入学,孩子无法进入一所令她满意的小学,择校成了必然选择。“如果每一所小学都是同样标准的小学,配备一样的师资,我们自然不会择校。”张玲说。
学校间的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回避,兰州市教育局负责人在相关会议上坦言,“义务教育要主抓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办学差距,减缓社会择校压力。”
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孙百才教授看来,校际差距主要表现在“硬件”和“软件”上,从兰州市的实际来看,目前“硬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软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经验、校园文化和同伴效应等差异上,这个问题影响较大,是一个方向性和长效性的问题。
孙百才教授1月11日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说,“家长择校时更多考量的因素是学校师资力量、校长的管理水平以及同伴效应。”
“要追溯择校生出现的前因后果,一个关键词就是‘重点学校’。”孙百才教授此前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的重点中小学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提出了中小学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在义务教育的理念下,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渐次推行,重点学校制度与义务教育理念的矛盾,此时开始显露。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先后颁布,“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再次被强调。1997年,《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若干原则意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使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与不招‘择校生’和‘变相择校生’的原则能够全面贯彻落实。”
校际间的差异是导致“择校热”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择校”实质是“择师”。
孙百才认为,解决择校问题更为根本的措施是增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其管理水平。同时,淡化、取消学校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公办学校的统一标准,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兰州市教育部门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通过实行学区制管理,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探索教师流动、教学管理、教师研训、考核评价等新机制,努力在教育资源共享、考试招生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
教育部门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化学区制管理,基本实现优质教育全域覆盖和城乡均衡配置,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开设有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客车车辆检修专业、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等专业。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北方校区
网址:http://www.gsbfjx.com
校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890号
联系电话:400-689-0931,18089429846 QQ:2725865082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