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五年后,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要大体相当(4:6),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人数与升入高等院校人数比例逐步达到5:5。随着办学实力增强,五年后要建设20个左右与我市主导产业对接紧密的国家、省级重点学科(专业),打造襄阳职业教育品牌。
中国制造正处于从“低端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愿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是应时代所需。
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薪资水平较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高校毕业生却就业难,入职初期的薪水也较低,这给高校、政府、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压力。同时,一旦出现“用工荒”,紧缺的都是技术工人。而部分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靠“拼爹”“拼关系”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尽管如此,每年报考高校的学生依然是千军万马,而一些职业院校连招生都很困难。这样的现象是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一些有失偏颇的观念造成的。
首先是学生和家长等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俗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正是这一歧视劳动者的观点,让更多学校里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宁愿去报考高校而不“受治于人”,而留给职业院校的更多是学校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生源分配,造成了职校的教育难度增加,技能培训也受到学生本身能力的限制,如此也给人们一种职校学风差的直观感受。
其次,社会上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的对学历的“迷信”。在这种环境下,一些职业院校面临招生难题。一些职业教育机构无奈也开始追求学历“升格”,偏离职业教育的职业贴近性和就业导向,培养的技能型劳动者缺乏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对此,全国人大的执法检查报告也给出了对策:破除鄙薄职业技术教育偏见,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破除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