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构日前联合发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调查报告。该调查指向6—18岁青少年的上网习惯、网络环境感知和网络安全意识等议题。报告显示,近六成青少年遭遇过网络威胁。电信诈骗、账号被盗、个人信息被窃取是危及青少年安全上网的三大公害。
网络安全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调查结果应该基本符合公众的日常观感。作为成年人,我们尚且深陷虚假信息旋涡,遭遇信息泄露危机,面临网络诈骗威胁,更遑论社会经验有限、缺乏甄别与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
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法制、道德、市场秩序的共同发力,才能让失范的网络空间走向健康有序。与此同时,行之有效的网络教育不可缺位。与交通规则、安全用火等基础性教育一样,提升安全上网的意识与技能,也应当成为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
青少年成长无小事,网络安全兹事体大。如果说电信诈骗、账号被盗等仅仅关乎经济损失,更深层次的网络威胁则可能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及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个别极端案例甚至引发当事人自杀。在上一轮“净网”行动中被关停的“纳吧”“日本之家”等贴吧,被称为网络黑势力集中营。因价值观的差异,大量青少年被人肉搜索、恶意攻击,甚至从线上延伸至线下,网络欺凌演变为现实暴力。
正因如此,网络安全教育显得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这项教育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很难说得上深入人心。同样来自这份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八成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遇到网络威胁不知如何处置。大部分青少年尚未形成定期更换密码、不随意连接公共WiFi等上网习惯,遭遇网络暴力更是无所适从,求助无门。这些现象背后凸显的是当前网络安全基础教育的滞后。不少欧美国家早已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在学校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反观国内,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网络安全教育少有人问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青少年上网问题,依然倾向于采用禁止或限制的手段。但要知道,网络安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许可或禁止,观念的重塑与技能的培养才能标本兼治。一刀切的做法不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在逆反心理下出现反弹,后患无穷。
网络安全教育的缺位,不仅仅源自观念的滞后,还由于专业力量的缺乏。没有专业的教材,缺少专业机构的指导,学校与家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网络威胁,他们也常常显得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言传身教、合理引导。从这个意义说,网络安全教育不仅仅指向青少年,还是一项全民性工程,需要培育更多的社会机构与专业人士。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与民间组织已关注到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实践。“净网”“护苗”“网络安全周”等活动正在各地兴起,但运动式的专项行动,覆盖面毕竟有限,可持续性也难以保证。网络安全教育不能止步于“安全教育周”,更为长效的做法是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让它成为一门必修课。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一门 必修课 网络安全 甘肃轨道|兰州轨道|甘肃高铁|兰州高铁|甘肃技校|甘肃技工学校|兰州技校|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