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银海,1970年生,河南汤阴县人,现为河南商丘技师学院高级技师。草根职教先锋学术交流团队创始人、核心成员。主要从事机械加工、模具一体化教学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工作,被职教同仁尊称为“职教鲶鱼”“职教界搬运工”。
发出一个声音,获得一片回应。我越来越认识到互联网对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很早就“泡”在网上的我,经过十多年的遨游,发现自己的视野、内在与外在环境,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职老师,却是习惯用互联网做加法的“职教鲶鱼”。
│互联网+生活│
早上5点半左右醒来,洗漱完毕,第一件事是登录QQ、微信。一行行信息跳出来——
“侯老师,谢谢您!我们要申请百校千师的资助项目!”
“侯老师,我这里有个班主任培训,您能安排时间给我们讲座吗?”
“侯老师,我也想学习互联网的内容,从什么地方入手啊?”
…………
每天都有很多这样的消息,从我的QQ群、微信传来,或者是对方直接打来电话。当我看到那么多QQ头像在跳动着,就能感受到职业教育同行们正在努力地探索,和我一样。
早上、中午、晚上,包括课间零星的休息时间,我随时随地在网上与职教同行们进行着互动。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有课。我是在上课的间隙通过自己的上百个QQ群与上万名职教同行进行交流的。读到有价值的文章,我就通过QQ群、QQ空间、微信、博客、微博、贴吧等途径发布,与大家分享。这样,一篇好文章被同行们读到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我也会将最新的新闻事件和信息充实到我的课件和讲座中。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信息的搬运工,通过分享让更多的需要者看到。
2015年9月,我和“草根职教先锋团队”的核心成员们,联合发起了“后示范百校千师”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建设提升资助项目,让更多的一线职教老师利用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工具,利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充实课堂教学素材库,让学生乐于看、乐于读,轻松学会,让职教的课堂充满乐趣。在课堂上,教师们可以采用“云班课”(一款基于移动网络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课堂内外即时反馈教学互动的客户端App)的形式,利用数字教材的多种交互功能,通过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的教学互动、资源推送和评价反馈。
消息发出仅仅两周,就有两千多位职教同仁关注和参与,收到正式资助申请近百份。没想到这个提议会得到如此热烈的回应!
记得在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时,李克强总理有一段精彩的发言。他说,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来,已发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也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段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在职教圈的影响都是借助互联网实现的。我想,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一定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一个不懂互联网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未来时代的弄潮儿呢?
│迟来的教师梦│
今天,如果你在网上“百度”我的名字,能搜出成千上万条信息,都是我参加过、转载过、学习过的相关资讯。其实,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职教老师,是互联网让我获得了很多机会。十多年的触网经历,我深有感触:互联网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的工具。我能用,你也能用!
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教师,我在教育教学的一些方面先天不足,比如学历不高,比如知识积累不丰富等。当教师前,我曾在个体电焊门市部做过学徒。那时年轻,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又不甘心回家种地,总觉得应该找个像样的单位和工作,否则一辈子没有奔头。
一个机会让我进入了河南汤阴县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我非常珍惜。白天在单位多学多看多体验,晚上读报刊和专业书籍丰富自己。我先后做过车工、钳工、技术科科员、工艺设备科科员。不管做什么事,我都能琢磨出不少从实践中摸索出的诀窍,尽管不成体系,但简单、实用、有效。
这时,我接触到几位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很多地方比我优越:精力旺盛、学历高、理论知识丰富、聪明,但他们在工作上就是进步缓慢,缺乏工作热情和悟性、灵气。其实,很多职场新人都处于类似的状态。我和他们年纪相差不大,有一些共同语言。在技术方面,常常是我指导他们。看着他们对工作越来越有感觉,我也很开心,同时也激发了想当一名老师的梦想。我常想:“像他们那样的工作状态,怎么能让工厂的技术整体提升呢?即便自己能在厂里带几个徒弟,又能影响多少人呢?只有去职校做老师,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就是从工人到老师,又成为教育家的典型。他为了完成从工人到老师的转变,写了150封申请书。他是我的榜样。
为了圆自己的教师梦,我开始着手准备。2000年,我争取到一个学习机会——在河南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班(技工师资班)进修。两年时间里,我拿到了高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和大专学历证书,具备了技工师资资格。
2003年9月,我如愿成为河南省煤炭技工学校外聘钳工实训指导教师。次年2月,我到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原郑州煤炭高级技工学校)工作,做外聘钳工一体化教学教师。2006年商丘市引进高技能人才,我得以调入商丘技师学院机械应用技术系做实习指导教师,开始全身心投入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梦想虽然来得迟,实现得也比别人晚,但我相信,只要开始了,永远不算晚。
│走出去学习真经│
作为一个“迟到”的教师,我有不小的压力:已经三十五岁,与年轻的教师相比,自己读的书不够多,学历不够高;与年长的教师相比,自己的授课经验少。但是我很快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对工厂的情况熟悉,知道技术应用的实际环境和实际要点;肯钻研,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学生更喜欢的材料。
我全身心投入,珍惜机会,给点土壤就生根,给点阳光就灿烂。
只要有公开课和教研活动,我都认真参加。经过几年的努力,付出得到了认可:《浅析职业技工学校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等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数控变量编程的应用》发表于《模具工程》,《钳工生产实习多媒体课件》《煤矿安全规程知识课件》获2005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识读游标卡尺 正确测量操作方法》课件获2008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我的课件获奖、论文发表时,我那研究生毕业的大哥不以为然地说:“你一个大专生能写什么论文?”我说:“英雄不问出处啊,这些都是我从实践中得来的,总比你们抄书本有用。”
尽管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了这些教学科研成果,我给自己定位却很清醒:与那些老教师相比,我恐怕一辈子都无法超越人家。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剑走偏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路径。
一个老师通常会“抱”着一本书教上几年,但我不想那么做。老师不能接触最前沿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就不可能教出思维活跃、视野广阔的学生。我决定走出去,学习职教同行的宝贵经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一般人都是将读书作为学习的抓手,而我认为,理论派和学院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职教领域技术更新快,各路精英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着自己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但从书本到书本的论文不会对职业教育产生真正的推动作用,真正的学习应是从实践中学习,是与专家、名师面对面交流。
10年前,我就定下了“走千所职业院校,会万名职教同行,找寻职教灵感”的目标。在10年后的今天,这一目标获得了更多老师的认同,并被他们奉为职教新风尚。
│游学游出一张网│
每到一所学校,或和一群同行交流,我都会拿出一面印着“职教先锋”的小红旗与大家合影。这是纪念,也是我走出去的标志。这面旗帜记录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远行的足迹,还有千百位同行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草根职教先锋团队”的由来,与我的三段经历有关,也与三位职教专家有关。
2009年4月,我第一次下江南取职教“真经”,与山东济南铁道技师学院的车希海老师相识。车老师既是理论家,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通过短信、电话交流,我在车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决心建立一个民间职业教育联盟。
2010年4月下旬,我第二次下江南取职教“真经”,拜访了国家数控名师——温州职业中专的娄海滨老师。娄老师说,他在2003年时看到职业教育式微,就开始以“东南职教先锋”为网名,为职业教育发声。受他的鼓舞和启发,我开始主动联系各地职业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组建了“职教先锋”QQ群。从那时起,我将网名改为“河南职教先锋”。
2010年11月,“草根”职教先锋团队进行《职校生入学指导》一书的编写,请中国职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有“职教德育泰斗”之称的蒋乃平老师为该书作序。在序文中,蒋乃平老师提到此书的主编和作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根”,是生活、工作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草根”的含义有二:团队是由许多长期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一线的热心教师自发成立的民间学术交流团体;“草根”扎根土壤,紧密依靠大地,连片地成长,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和“职教联盟”抱团发展的宗旨,和团队成员的职业教育实践,和默默无闻、甘心为职业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做法相吻合。而“先锋”则有要冲锋在前,富有开创性,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含义。
“草根职教先锋团队”得到了众多老师的肯定和支持。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做出点成绩,影响更多的人,一定要避免孤军作战,一定要团结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职教同仁。我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职教探索之路不再孤单!
在一次次游学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各地有影响的专家、一些观念新锐的校长和一些教育学会、协会的负责人。在不断访师问友的过程中,数不尽的新观点让我大开眼界,催发了我的新灵感和新设想。
“草根职教先锋团队”“职教鲶鱼”“示范校特色校园文化”“游学”“云班课”“众筹式数字教材出版”“后示范百校千师”“移动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建设”……从2008年到现在,我以演讲者的身份进行了200多次校际交流,这些关键词组贯穿了我的讲座。我创建的众多的QQ群,已经有数千所学校的近万名职教同行加盟。
这样一张“网”,无疑是可以促进我和众多职教老师成长与合作的可贵平台。
│不安分的“鲶鱼”│
年过四十的我,思考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偶然获悉,重庆一所中职学校面向全国招聘。或许,我可以借此机会调整一下工作环境。
在竞聘现场,我看到前来竞聘者并不多,但其中有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有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名师……而我是年龄最大的考生(44岁),只有成人教育专科学历,只是一线工勤实训教师,好像没有任何优势。选拔设有笔试和面试几个环节,最终我以总成绩第一名拔得头筹。这一结果让我惊讶万分。
可命运和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体检时,一个并不太重要的指标不合格——血压偏高。血压高不是录取一个教师的关键指标,但发布于10年前的一份文件上规定:有血压高状况的人不能引进。最终,我与这个机会失之交臂。为此,《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纷纷撰文报道,也引起了众人对人才评价的争论。
没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的确遗憾。但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车希海老师这样评价我:鲶鱼。他说,“要了解侯银海老师在职教先锋团队工作中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一下‘鲶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来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即有所改观。原来,鲶鱼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地四处乱游,这对于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地加速游动,结果平静的环境被激活,沙丁鱼缺氧的问题迎刃而解,沙丁鱼成活率自然就提高了……”
在最初见到车老师时,他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并说:“侯老师,你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真是职教圈里的‘鲶鱼’呀。”说者无心,我却记在了心上,我的网名从此改为了“职教鲶鱼侯银海”。
我以“职教鲶鱼”的精神,不停地游动,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一百多所职业院校,不断“搅动”职教界,近万名职教同仁和近百名职教专家、校长听过我的职教经,反响算得强烈。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在全国游学的行程,可以绕地球赤道5圈多。因此,我被众多职教同仁称为“会激活职教新思想、传播职教新理念”的鱼——“职教鲶鱼”。
│争做移动智慧教学探索者│
在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之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新概念和新的尝试,伴我一起走入了2015年。
我注意到,当一些老师还在为禁止手机进入课堂频频出招的时候,另一些老师已经在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大胆尝试了。
学生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能不能成为学习的工具呢?我在游学中了解到,“如何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教材的创新”,已成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课题之一。
大数据时代,海量信息,对仅会“抱”着教材教书的教师挑战不小。因为就获得的信息而言,学生或许比老师知道得还早、还多。要在课堂上获得学生的点赞,必须有互联网时代的思维。也就是说,老师要学会知识共享,要有用户体验思维,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归根结底,教育始终要以人为本。
教育科技公司的管理者、熟悉教育的IT专家、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职教专家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样的观点:未来一两年内,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将逐步代替传统的PC,成为大中专学生主要的学习设备。
2015年,我到清华大学创业园参观了3D打印技术;三次到江苏、两次到北京、一次到上海,学习互联网数字出版和移动学习领域的新技术……这些经历让我对互联网有了更多认识。如果说以前我上网仅仅是为了查资料,为了与外界联系沟通,那么今天,我感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我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了。“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了我们身边的事实!“互联网+学校/课堂/教师/学生=移动学习终端人人有,优质学习资源生生通”“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职教教育教学新模式,已经悄然兴起。
2015年10月20日,我主持的“五对接微视频图解版《职校生入学与生涯指导》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测试样章”正式上线了。这是我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第一件作品。现在我在全力推行“百校千师”的资助活动,就是为了让教师们能快速体验到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转变。
明年,我还会推行“千校万生”活动,让全国千所学校的万名学生免费体验在线教学资源,直接享受“互联网+教育”给大家的学习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我将和“草根职教先锋团队”的成员,那些渴望拥抱互联网的一线教师们,一起探索移动智慧教学。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