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
●行业特色高校之所以能跻身高校“国家队”的行列,正是由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则会有生存之忧。
●行业特色高校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而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滚动式拓宽的发展思路。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转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传统的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相关行业。
长期以来,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服务社会与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一批优势学科。随着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正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新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行业特色高校当前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行业特色高校不断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领域,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纷纷更改校名,原来反映行业特色的校名大部分已成为历史;二是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招生规模扩大,行业特色专业所占比重下降,部分特色专业失去特色。当然,这种发展趋势也因高校所属管理部门、所处地理位置、相关行业而异。总体看,工业产业类和资源类高校较其他行业高校、地方管理高校较教育部直属高校、地处省区的高校较地处直辖市的高校,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从更改校名的情况看,在改制后的行业特色本科院校中,划转教育部管理的更名比例占15.2%,划转地方管理的更名比例占43.3%;按所在地划分,地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更名比例占15.6%,地处省区其他城市的更名比例占46.1%;按所属行业划分,农林类、财经政法类院校基本上没有更名,而工业产业类、资源类院校更名比例比较高,其中以工业产业类院校的更名比例最高。在56所转制的工业产业类院校中,有3所合并,46所从校名已看不出原行业的影子,比例达86.8%。
从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专业覆盖面在不断拓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所占比例却大幅度降低。以冶金、矿业行业高校为例,原冶金类院校2008年本科招生,行业特色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17%至25%,原矿业类院校行业特色专业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人数的14%左右。此外,一些原来行业特色鲜明的通用专业的特色正在消失,如机械专业的必修课中,已见不到与行业机械相关的课程。
行业特色高校呈现这种发展趋势源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划转地方管理的行业特色高校,地方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对其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规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考虑到自身发展和招生等因素,也不断寻求拓展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的学科专业。加之这些学校行业特色专业并不都很强,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因此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多科甚至综合性转型成为这类学校的必然选择。而划转到教育部管理的高校,由于都是处于原行业排头兵位置的院校,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另外其地处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市,地方政府要求其为地方服务的压力不大,因此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了以行业为主的服务指向。
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与强校之路
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行业特色高校根源于行业,社会影响力主要在行业,培养人才的最大表演舞台在行业,科学研究和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最大平台也在行业。行业特色高校之所以能跻身高校“国家队”的行列,正是由于国家振兴行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如果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则会有生存之忧。因此,以服务行业为己任,保持特色是行业特色高校的生存之本。同时还应看到,特色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符合行业需求的已有学科方向建设;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催生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兴学科方向,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在行业特色学科专业的领军地位。
拓宽和转型是行业特色高校强校之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已不存在或不再承担管理和指导高校的责任;行业特色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了一大批与行业不直接相关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行业的比例也显著降低。因此,除个别学校外,多数行业特色高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业高校。同时,由于当前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整体发展趋势,如果行业特色高校仍然受到学科专业单一、服务面狭窄的束缚,则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竞争环境。拓宽学科覆盖面和服务面向、实现办学方向由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转型成为行业特色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拓宽学科覆盖面的过程中绝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而要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滚动式拓宽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特色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滚动式地拓宽发展既为社会发展所需要又能与特色学科形成互补和支撑的新兴学科。我们也希望国家在支持行业特色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对这些学校的新兴学科给予支持。
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和引领行业
积极探索培养行业亟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和工程实践不足是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应鼓励行业特色高校积极探索具有行业特色、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借鉴欧洲培养工程师的经验,试点设立工程师学位,加强培养中的实践环节,建立行业实习基地,使学生学习期间的岗位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按照“4+1”或“4+2”学制,将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统筹考虑,完整设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制度,鼓励研究生利用企业平台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探索学术型和工程型硕士研究生分流的机制,提升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对国家重点行业特殊专业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除减免部分学费、提供助学贷款等措施外,还应在招生时改变目前按学校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办法,对特殊艰苦专业单独划线,吸引学生报考和毕业后到相关行业工作,真正为行业所用,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科学研究要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参与和扶植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未来10年,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成的10年,也是行业特色高校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确立自身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10年。首先,行业特色高校应利用自身与企业间无利益竞争的特殊地位,构建行业技术创新的交流平台,在行业创新技术传播方面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其次,要积极构建行业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利用当前国家行业科研体系尚未成形的有利时机,设法在有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发展规划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关键技术和应用基础问题,开展持续、系统的研究,进而引领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科技竞争力。再其次,要与企业共同建立行业专项关键技术的研发平台,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支撑。一方面,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努力成为企业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积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出谋划策,对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给予指导和扶持,力争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最后,要积极构建服务中小企业和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背景 趋势 行业 甘肃技校|兰州技校|甘肃技工学校|甘肃轨道|甘肃职业技术学校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院 铁路技校 就业好的学校 就业好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