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职业教育大市,M县职教中心,设备优良,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校。早些年,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职教中心顺应外出务工者的技能需求,举办了机械加工、电工电子、汽车维修等热门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向长三角、天津等地企业就业。M县的职业教育办得有声有色,正是在这一时期打下了成为国家示范校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再加上示范校建设的资金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但是其发展反而遇到了未曾预料的瓶颈。由于M县近年来特色农业和工业发展良好,本地居民收入提高很快,学生对于就业质量的心理预期也迅速提高,学校合作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与此同时,毕业生保留率的下降降低了合作企业的合作意愿,深度的校企合作开展难以实施,学校难以通过提高培养水平来提高就业质量。由于就业质量无法跟上居民收入增长后的就业预期,M县职教中心的招生情况发生了一定幅度下滑,发展正面临“中等发达陷阱”。
而在不远处群山包围中的L县,职业教育发展则是另一个局面。作为山区县,L县财力薄弱,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中心校园残破,实训设施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从2007年本县第二高中招生开始,职教中心的生存境况就日益艰难。初中毕业生一年数千人,职教中心的招生数仅100来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学校在和东部企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由于送过去的孩子能吃苦,而且留得住,学校逐渐赢得几个东部地区企业的认可,合作企业将成套设备直接运到学校供学生使用,弥补了本地财政投入的不足。由于学校重点发展的焊接、纺织专业所提供的预期就业质量满足本地家庭预期,L县职教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财政投入不足的束缚,进入良性发展之中,招生规模也在两、三年内提高到近300人。L县职教中心成为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发展的典范。
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上述两种情况是大部分地区中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被免费政策减弱了招收外地生源意愿的东部发达地区,众多中职学校不得不直面“能否提供符合本地学生就业预期的中职教育”。如果不能破解这一命题,中职学校要么不得不转向升学教育,要么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学校的基本运转得以保障,但是还不足以提供高质量、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积极的校企合作、寻找到符合学生就业需求的企业,找到双赢的激励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才能把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