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是指由企业直接介入学校教育过程,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该模式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操作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和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当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企业通常又被视为以用人单位的身份参与校企合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校企合作就是劳动力市场上需求方与供给方的提前接触和交流。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校企合作,既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途径,也是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现代学制系统包括更为广泛的各种教育和培训机构,已经远远超越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范围,形成了更为广泛、更为完整的体系。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导向、就业导向和市场导向特征,决定了它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与社会经济、企业界的发展联系更为紧密。
二、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较快接受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工具,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职业院校必须发挥学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优势,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专业理论教学,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共同需要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校企合作也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能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和资本存量的多寡。”他认为,在传统的经济学中,资本实际上仅由生产活动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组成,不包括人力资源,而这样的资本是不完整的。国内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是一种重要因素,通过对各种不完全同质的人力资本相互匹配、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就能够创造出效益。因此,无论是从高校育人的角度,还是企业发展的角度,校企合作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资源不均
校企合作的资源不均衡是广泛存在的,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学校可以随便挑选企业合作,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却合作无门。同时,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在头疼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找不到愿意合作的职业院校。要想顺利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还需要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面通力合作:地方政府可以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当然,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市场意识,时刻关注当前产业转型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主动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师资、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尽力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校企合作基础不牢
“互惠双赢”是实施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能借助企业的资源、环境、项目、经验等培养合格的人才,企业能利用学校的人力、场地、科研成果等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合作才能长远,才会牢不可破。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学校的合作愿望很强烈,能吸引企业的条件却很少,因此企业表现得比较冷淡。不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要求很高,但又不愿意在学生的培养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虽然也有不少企业愿意接收来自学校的实习生,但愿意花时间培训和指导实习生的企业不多,有的企业甚至直接把学生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这种缺乏稳固基础的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并没有多大意义。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都和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但由于校企双方存在种种顾虑,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强,有效性不够,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单一,合作面比较狭窄,合作的深度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虽然有不少企业和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合作:有的企业仅限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有的企业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有的企业只负责为学校提供兼课的实训导师,有的企业只是零星介入学校的课程设置等环节。这种松散型、短期化倾向的校企合作,对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职业院校培养“零距离对接”实用型人才的有效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与否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拥有永久生命力。在“教学资源库”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因为缺乏企业的深入合作而做得不够细致和完善。鉴于此,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依然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工作。建立可持续发展长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是单靠“关系和信誉”就足够的,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和沟通协调的调控机制。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行沟通协调的调控机制,为校企之间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合作,充当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督导检查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双方长期合作共赢。
四、新时期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创造互惠三赢的驱动机制
进行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三赢”。
职业院校要结合学校已有资源条件,选择功能互补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以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般专业通用性强和核心能力形成的设备,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而专用性强,尤其是巨型设备,以校外为主,校内为辅。职业院校要以企业生产、技术开发项目为“纽带”,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企业职工提供深造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企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校解决实训场所设施不足、“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运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储备各类人才。
学生作为校企合作的最终受益人,要主动配合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要珍惜来自校企双方的实习实训资源,尊重来自校企双方的授课教师和实习导师,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建立校企融合的保障机制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学循环、教做循环和学练循环“三层循环”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强大的实习实训资源作为保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通过校内校外大量有效的实习实训活动才能实现,而理论和实训一体、教师素质和技师素质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一体、专业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一体则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实训基地功能实现的有力手段。行业和企业是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的主体,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为桥梁,可以促进企业与职业院校的紧密融合。
一是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职业院校应根据最新的国家职业标准,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群和技能鉴定的要求,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素质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是用职业标准进行考核导向。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职业标准与技能考核标准合一的原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要制定与职业标准对应的课程考核标准,理论教学考核要参照职业标准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考核必须严格按照职业标准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考核,引导学生从重视知识的识记转到注重技能的掌握上来。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为“双证书”制度改革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职业技能测试题库的开发,优化组合实验、实训、实习资源。首先,要组织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发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基本覆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的要求,真正实现实训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测试的有效统一。其次,要强化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合理高效使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实训,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要科学化、规范化。
(三)创新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上要形成主动服务地方企业的办学观念,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与技术支持,以“服务”赢得企业的合作。为此,职业院校要注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是人才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建立双方人员的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联系,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等先进企业文化的精华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载体。要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程,重点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有关项目和内容纳入核心课程内容,保证专业教学内容的动态可调。还可以让用人单位参与到毕业生的考核当中,校企合作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开设有电力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客车车辆检修专业、内燃机车运用与检修专业等专业。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北方校区
网址:http://www.gsbfjx.com
校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路890号
联系电话:400-689-0931,18089429846 QQ:2725865082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