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步入变革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展示职业教育成果的盛会近日在长春结束。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加强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和需求,各地职业院校供求形势趋热,部分专业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职业教育又一个变革期已经到来。
提高劳动者素质迫在眉睫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各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21世纪,人类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目前,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国家劳动保障部最新发布的信息表明,今年二季度我国81个城市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1.9%、28.7%和69.4%。其中制造业用人需求升幅较大,比去年同期上升6.2%,而中高级技能人才仍严重短缺。在中国职业教育展招聘会上,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高薪却聘不到高素质的工人?”
在我国,一段时期内,由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简单理解成了扩展职校规模,各地在大力扩张职业学校规模的同时,忽略了与社会紧密联系,从而给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说,虽然在过去20多年中,职业教育已为社会培养了5000万名毕业生,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2.9万人次,但我国现有劳动者素质仍亟待进一步提高。根据2000年的统计,我国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技师及高级技师的比例仅占1.5%。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这一数字与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无疑相距甚远。
社会需要重素质和能力的职业教育
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短时期无法实现的条件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宏大的职业教育网络。到2001年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达17770所,在校生人数达到11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386所,高职高专共招生285.7万人,在校生达613.9万人。
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质量不高,仍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中国职业教育展上,很多教育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都提到了“产品”质量问题。他们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去注重对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人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将难以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各种信息表明,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职业学校中仍存在着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想;重功利、轻素质的现象。这种缺乏活力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召开的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文件中曾指出:“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产活力的、灵活的劳动大军。”刘占山说,现代社会对人的工作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岗位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应变能力、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将在教会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上下功夫,将单纯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注重把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