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贫困家庭中有一群人,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成为富余劳动力,人们称其为“两后生”。“全省每年有5万名‘两后生’,若不能妥善安置,不仅家庭脱贫无望,还极有可能形成贫困‘代际传递’。”1月25日,省政协委员张国浩向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建议,要让职业教育成为精准脱贫的排头兵。该建议一出,会场讨论热烈。
职教扶贫,近年来大会小会屡被提及,通过职业教育为贫困家庭“造血”的重要性,许多人都已认识到。可为何在两会上呼声看涨?盖因职教发展在现实中遇到了困扰。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两大矛盾,其一是国家需求高与社会认可度低的矛盾,其二是就业率高与生源质量低的矛盾。许多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被动、无奈之举,他们往往是在考好的普通高中或本科院校希望渺茫的情况下,选择的中职或高职院校。
一面是职教扶贫“灯亮一盏光照一家”的效应,一面是职教发展面临种种瓶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改革时代,理论先行。不少代表、委员认为,重拾“工匠精神”,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社会氛围,让职业教育得到更多尊重与重视,是令职业教育柳暗花明的重要一环。
职业技能优劣,决定着制造业水平高低。说起优质制造,许多人会提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为什么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之外,还能够获取高利润回报?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些国家的企业家、从业者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追求完美和极致。这些产品虽然耗时长、成本高,但往往被赋予了高品质的附加值,市场价格也会更高。
当前,湖南无论是大刀阔斧进行供给侧改革,还是对“中国制造2025”精心落实部署,都在对工匠精神、高水平制造进行引导。随着我省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制造等优势特色领域先行,“湖南制造”越来越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就会越高,社会对职业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反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自然水到渠成。
道理总是越辩越明。事实上,两会上代表委员为“工匠精神”建言献策,不就是最好的宣传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