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发挥作用的现状与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0 04:27:29

浏览量:

分享到: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重要的举办者和参与者,如何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在对部分省、市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发挥作用的现状,剖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探讨了新形式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发挥作用的有效模式。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发挥作用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也在逐渐转换角色,调整适应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行业企业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行业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需求者,不仅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主体,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广泛开展,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在我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形成过程中,有广大教育、职教工作者的努力,同时也是与行业企业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2. 行业通过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效地指导和参与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1999 年10 月,教育部成立了农业、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建设等33 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规定“行指委”的职责是: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本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提出本行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力量开发本行业有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指导本行业教学改革试验,协调组织本行业教学经验交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两种证书制度等。“行指委”成立至今,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专业目录,确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开发教材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在“行指委”的指导和参与下,协助教育部制定了部分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指导方案,协助有关出版社编写了多种国家规划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等。

    3. 行业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自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以来,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在河南省40 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中,行业设有技能鉴定站34 所,占省属中等职业学校86%;在市属中等职业学校中也有一部分设有技能鉴定站,有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行业通过在职业学校设立技能鉴定站,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4. 企业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挥了指导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地方、学校和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    面创造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不少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工学交替、校企合一、校企契约、“订单培养”、合作培训、教师校企轮岗等途径,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更新、学生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入学与就业等方面,参与、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03 年,江苏省“订单培养”招生已经达到2 万人,镇江职教中心“订单培养”占全校招生数的近一半。校企双方初步实现了从合作教学到合作办学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5. 行业企业借助职教集团平台较多地指导和参与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截至2007 年9 月份,全国已经有23 个省(市、区)成立了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的数量已发展到185 个,共有成员单位6410 个。其中,职业院校2344 所、行业协会268 个、企业3648 个、科研机构150 个(见图1)。职教集团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壁垒,相对固化了行业企业与学校的联系,行业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联系与合作走向了规模化和常态化。各地的行业企业利用职教集团平台,普遍加强了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如职教集团的行业企业成员深度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开发等,从而使学校教学改革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有效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与成员学校之间开展“订单培养”、“学习———顶岗实习———再学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前校后厂”等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把学校的实践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探索并初步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利用职教集团平台,行业企业稳定了劳动力来源渠道,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素质,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增加了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如青岛市青机机电公司利用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平台,参与山东轻工工程学校的实训基地———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投资300 多万元购买数控机床,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到学校任教,至今已培训学员1000 多人次,毕业生大部分在合作企业就业,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图1 全国职教集团成员结构比例状况二、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作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 相关法律法规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针对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都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企业在法律框架下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最好证明。而我国法律法规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规定的不够明确、不够具体,甚至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和笼统的要求,其原则性规定未能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程序中得到具体体现,缺乏可操作性。同时,由于对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力度不强,企业违法成本低,缺乏问责及事后执法处置,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变成了原则性的要求。同时,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无法可依,执法主体执法无据,亟待制定《教育投入法》,规范和约束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行为。

    2. 政府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鼓励和支持政策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经出台的支持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够。多年来,国家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了支持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但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得很不到位。二是缺少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如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所用的经费及企业职工教育统筹费、对接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等,都缺少足够的优惠政策的支持。三是政府对不同主体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政策支持上存在差异。政府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按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外,有国家财政投入,还有各种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征地、基建等方面的规费可享受减免或部分减免的政策;民办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可高于公办学校,也能得到政府一定数额的经费资助,在征地、基建方面也能得到政策扶持;而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上除了按公办学校的标准向学生收取学费外,其余则全要靠企业投入。同时,企业举办的学校,由于教师是企业职工身份,不仅在职时工资待遇与公办学校教师有较大的差距,退休后按职工身份进行社会养老统筹,差距更大。

    3. 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体制改革的推进,行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行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丧失或弱化。从1998 年开始,国家在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撤销了冶金、煤炭、机械、化工、邮电、烟草等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将这些行业部门所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或移交给地方管理、或改办为行业培训中心、或予以撤销,导致相当数量的行业部门丧失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弱化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特色。十年来,轴承行业举办的15 所中等职业学校被撤并掉10 所,目前仅余5 所。而仍然举办职业学校的行业主管部门受其影响,或多或少地减少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弱化了指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功能,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反而伸手向所办中等职业学校要钱要物,甚至有些行业主管部门还抱着等待、观望的态度,随时准备将所办的中等职业学校移交出去。二是行业协会指导和参与    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行业协会应当承担起组织制订行业职业岗位规范、指导实施职业资格制度、制订行业职业教育目标和标准、制订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行业职业教育评估等职能,但我国行业协会目前发育尚不成熟,很多行业刚刚建立或尚未建立行业协会,加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还不够明确,难以很好地承担起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职能。

    4.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单纯是守法、执法的问题,还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自身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与动机的制约。规模较小的企业因为单独举办培训成本高,培训收益不确定,普遍存在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人才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成本较低,企业易于从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得岗位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有可能放弃参与职业教育;受培训者的流动性过高,培训的员工“跳槽”或者被同行轻易地“挖墙角”,企业自身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失等,都会减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二是社会利益机制不健全的制约。“谁投入(参与)、谁受益”的原则未充分体现,投资和回报的失衡,制约了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正在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逐渐失去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热情,而坐等政府或其他企业办学所产生的公共效益。三是就业准入制度落实弹性的负面影响。原则上讲,所有的职业(工种)都必须持证上岗,就业准入制度应该是硬性的、必须落实的法律条款,但是,一方面,在我国诸多职业(工种)中,目前要求必须持证上岗的职业(工种)较少,相当多的职业(工种)尚未制订出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等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就业准入制度在落实上有很大弹性,执行的很不到位,企业可以大量招收未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上岗,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5.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中等职业学校争取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适应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及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着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脱离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技能,重升学、轻就业,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缺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主动性、适应性。

    二是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吸引企业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较差,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更谈不上专业品牌和学校的社会影响,缺乏吸引企业参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缺乏吸引行业企业参与的有效载体。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构建桥梁,引导、支持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但是,一些部门和学校缺乏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不少省(市)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创造出了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的办学模式,但需要认真总结并及时推广。

    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发挥作用的有效模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发挥作用,出现了一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有效模式。如按不同行业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与“做”的关系,建立了工学交替、工学并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模式;按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定向招生就业、企业冠名班等模式;按教育教学或服务任务,建立了项目及联合开发教学项目、学校承接科技开发与技术项目、合作开展竞赛等模式;按合作的范围,建立了一校一企、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多校多企、一个专业一个企业等模式;按合作程度,建立了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等模式。其中几种典型的有效模式如下。

    1.“多元合作、校企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模式背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行业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弱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职能淡化,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都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学校与企业的自主权逐渐加强。

    模式内容: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开辟一种由重点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企事业参与,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桥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低投入、高产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

    模式特点:多所职业学校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宽口径、广适应、多样化、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

    典型案例:河南省信息职教集团是河南省14 个省级行业型职教集团之一。该集团由6 所城市学校、10 所农村学校和8 家IT企业组成。电子行业在该集团的龙头学校———河南信息工程学校设立河南省电子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在部分农村成员学校设立了二级站,大大推进了农村学校的技能鉴定工作。2006 年,成员企业接受成员学校150 多名专业课教师和2000 多名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接收了430 名优秀毕业生就业。另外,集团内分布于郑州、洛阳、安阳等中心城市的城市职业学校与集团内外的农村职业学校结成了30 多个“对子”,结成“对子”的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工作的连锁化,逐步达到了培养规格和考核标准的统一。

    2.“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的校企紧密合作模式模式背景: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业形势严峻。

    模式内容:注重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初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学校解决了实习、实训设备投资、学生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难的问题,获得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企业减少了员工的岗前培训投入,稳定了优质劳动力来源。

    模式特点:职业院校与名牌企业联合,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技术工人。在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典型案例: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丰田班”,与常林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开办“常林工程机械班”,与(中国)上海庞贝捷油漆有限公司联合开办“汽车涂装人员培训”,通过“订单培养”与企业密    切协作,实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同时这些企业先后投入300 余万元用于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教学条件。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企业助学模式模式背景:职业技术学校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很多农村学生家庭困难,上不起学。

    模式内容: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培养过程实行“半工半读”,使学生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学生学得起、学得好、好就业;学校解决了实习条件,企业获得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模式特点:学校与企业合作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学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经费资助。

    典型案例:三门峡中专与三门峡香山红叶饮食娱乐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取得了明显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招收学生时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招生人数,与学校签订培养合同。二是学生到校后由学校与企业一起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地开设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课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方式上,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采用工学交替方式,分阶段进行文化课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一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两种类型班级实现定期轮换。三是学生的培养费用主要由企业提供。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期间,企业除提供住宿外,另发给学生一定补贴费用;学生返校后,就可把补贴费用当作在校进行理论学习时的生活费。对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还定期发给奖学金,大大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真正实现了学生免费求学,毕业后还可优先安置到企业就业。

    4.“东企西校、顶岗实习”的跨区域联合模式模式背景:东部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中西部职业学校有大量的在校生,学生缺乏实习条件,毕业生就业困难。

    模式内容:东部企业与中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学生一、二年级在中西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三年级到东部企业顶岗实习。

    模式特点:中西部职业学校学生到东部企业顶岗实习,中西部职业学校和东部企业联合完成学生培养过程。

    典型案例:开封县电子科技学校先后与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光宝集团、格力集团等数十家东部企业联合实施顶岗实习,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实现了学校教学内容直接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衔接,学生还在实习当中获得了报酬。学校根据波导公司等手机生产企业的用工要求,让学生在学完国家规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手机生产和维修的实验实习课程,学生到企业之后,直接就可以上岗,在短短的几年内,有330 学生成为公司的技术人员。学校根据格力集团、志高空调公司等机电制冷企业的用工需求,在原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电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原理与维修技术等课程,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学生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全部提前“预订”。通过“东企西校,顶岗实习”的跨区域联合模式,解决了中西部学校的实习问题,实现了学生毕业就可以直接对口上岗,企业也招到了能够“立即派上用场”的人才,节约了培训成本,实现了“双赢”。

    5“. 行业指导、自主发展”的行业职教教学模式模式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行业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必须逐渐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教学改革上必须由指令转向指导,由管理转向服务。

    模式内容:行业主要通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职业资格标准等指导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条件和服务;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自主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办学。

    模式特点:行业通过业务指导,引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发展,深化教学改革。

    典型案例:河南省供销社现有5 所直属中等职业学校,其中4 所是国家级重点学校。在职业教育上无论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水平上都处于河南省各行业的领先地位。近些年来,河南省供销社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管理做法,加强规划协调、支持帮助和服务指导,努力增强学校面向市场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做法:一是省供销社根据行业用人特点,为5所社属中等职业学校确立了“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坚守中职,自主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给学校创设充分发展和提高的自主权。二是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产教结合。一方面加强行业指导,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供销社及农村发展信息和用人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供销社各企业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基地;供销社根据行业用人需求,积极组织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以及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供销社发展需要的足够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发挥供销社人才优势,为“双师型”队伍提供师资保障。供销社有很多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是职业学校专业课与实践性教学取之不尽的人才宝库,由他们来充实“双师型”

    教师队伍,不仅能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推动学校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特别是供销社直属的棉科所、农资公司拥有众多的涉农专业的技术人才,5 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利用这一优势,聘他们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了他们实践技能强的优势,壮大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四是发挥实训条件优势,搞好实习基地建设。供销社系统下属1000 多个企业,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省供销社用闲置的设备实现低成本重新配置,以满足学校实验实训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开辟一个专业多个实训、实习基地,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代表行业的先进工艺方法等应用技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一线岗位职业技能的对接。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现状甘肃技校|兰州技校|甘肃技工学校|甘肃轨道|甘肃职业技术学校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 甘肃轨道|兰州轨道|甘肃高铁|兰州高铁|甘肃技校|甘肃技工学校|兰州技校|职业中专

精彩专题 MORE >
2023年“中银杯”技能大赛荣誉榜单 职高班,普高班,就业班 普高班

近年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动态

职业教育如何实现文化“三进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