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制度创新
受生源数量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计算机设计学校)招生数量最近几年大幅减少。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数量较2011年减少了400万余人,减幅为20.11%,与此同时,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较2011年减少212.62万人,减幅为26.12%。生源数量减少,招生数量下降导致全国不少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招生不足,资源闲置的办学困境,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铁路技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拓展办学职能,大力强化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由以往以学历教育(职业学校)为主向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会服务并举办学模式转型。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兰州轨道学校)在向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会服务并举办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例如,财政经费如何投入才能鼓励支持中职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中职学校(兰州技校)开展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的合法资质如何确认?中职学校教师从事社会培训与社会服务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在普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条件下,如何落实“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中职学校教师积极从事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等。中等职业学校(高铁乘务学校)转型发展不仅需要办学理念的转变,还迫切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以便扫除中职学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制度障碍。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创新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致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通常由社会活动的基层实践者针对社会实践中面临的制度问题,自发地、自上而下地引发的制度变迁。强致性制度变迁通常是由政府部门以颁布新的政策法规的形式,由上而下引发的制度变迁。不过,强致性制度变迁通常是建立在诱致性制度变迁所积累的制度创新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所以,任何一项有效的制度创新过程均需要基层实践者和政府部门上下合作才可以完成。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制度创新同样需要发挥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两个积极性,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面对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制度掣肘要积极呼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也需要积极关注中职学校有关制度创新的呼声,积极关注中职学校制度创新的实践经验,将其提炼总结为新的政策法规,以便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