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在历届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由弱到强,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国共有1.4万多所职业学校,年招生总规模超1000万人,在校生达3000万人,每年培训各类人员2亿人次以上,已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门类齐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和惠民生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
为更好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不仅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且还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彰显以下几个明显时代特征: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进一步升华。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其次是办学目标与发展关键的进一步明确。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我们到底应发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应学习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产业应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历来争议不断。当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自信心的增强,加之对30多年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我们对以上这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终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界定: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振兴、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两翼齐飞,才能办出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
近年来全国各地职业学校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纷纷就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大力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等问题进行了务实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研究,较好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了他们的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高地”的苏州,各职业学校更是在“双元制”“现代学徒制”“发展专业群”“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方面多管齐下,百花齐放,进行着多方面的尝试,激荡风浪,扬帆起航。
第三是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在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基础上,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还将工作重点放在各项扶持政策与措施的落实上。应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生源质量较差的问题,教育部2014年正式发布了“创新职教育人模式,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打通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升学通道,把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落实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同时,为使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育部还明确指出,各级地方政府要转变职能,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以此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就苏州市而言,先后有六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在之前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基础上率先开始了3+开放本科、5+2、3+4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为全市乃至全国推进“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方向已定,目标已明,贵在行动,重在落实。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产业变革,无不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升级。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和目标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促进以及社会本身对职业教育认知度提高的双重影响之下,职业教育要办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甘肃技校|兰州技校|甘肃技工学校|甘肃轨道|甘肃职业技术学校 |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教育